扬州市职业大学将非遗技艺传统文化运河精神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扬州市职业大学将非遗技艺传统文化运河精神融入人才培养体系
本网最新消息,近年来,扬州市职业大学始终秉承“文化育人”教育理念,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产教融合平台为依托,以“非遗”大师为引领,以“双师型”智库团队为师资依托,以网络“云”课堂为渠道,探索“非遗”文化育人机制,推动实现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成果转化和创新发展。
扬州市职业大学党委书记马顺圣介绍,学校将非遗技艺、传统文化、运河精神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符合行业标准和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育“非遗”文化的传承者和传统文化的弘扬者。
一颗初心系“非遗” 守护文化根脉巧传承
“扬派盆景是中国五大盆景流派之一,历史非常悠久,利用自然界的植物、石块等材料浓缩于盆钵之中,以小见大展现大自然的美好风光。”近日,学校园林园艺学院兼职教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扬派盆景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林凤书带领学生一起拍摄了视频。视频中,一提到扬派盆景的制作技艺,年近八旬的老先生就如数家珍般地为同学们一一介绍。那一丛丛看起来自由野性的枝叶,在林凤书手中却异常“乖巧”,形成一组组玲珑有趣、意味深远的盆景造型。
一枝一叶,小方寸有大天地。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中心环节,以强化理想信念与价值养成提升德育,以培养文化底蕴与高尚情操推进美育,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以德艺双馨的“非遗”大师为标杆,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在专业课堂、实训基地、大师工作室中苦练技艺,在各级各类大赛中磨炼水平。近五年,扬州职大学生获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7项,教师获省教学大赛一等奖7项,《盆景技艺》教材获得校活页式、工作手册式重点教材建设,《扬州年画艺术》获扬州市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一盆盆微缩的景观,凝练出的却是“大漠孤烟直”“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情,“采菊东篱下”“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画意。为了使盆景文化的内涵具体可感,园林园艺学院从盆景文化的历史、制作及养护等方面深入挖掘,凝练出“严谨专注、精益求精、锲而不舍、追求卓越”的盆景精神,将“非遗”文化与课程思政交叉融合,在对学生的日常技能指导中融入“盆景大师”“盆景故事”“盆景实践”,让学生充分浸润在盆景文化中,达到对盆景技艺耳濡目染、对盆景文化深切认同、对盆景精神自觉追寻的育人目标。
两辈红心谋发展 探索“非遗”育人新范式
“开设直播间的初衷是让‘非遗’融入时代、走出校园,以德行艺,以艺会友,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近日,园林园艺学院盆景专业教师杨凯波如往常一样,在自己的“抖音”直播间向网友们介绍。直播间里,他借助学校“职业教育活动周”子活动之一——“山水盆景的制作与欣赏”中小学职业体验契机,带领美琪小学的孩子们一起体验山水盆景中的“叠石”技艺,杨凯波老师则认真地进行现场讲解和指导,及时回答网友的提问,向大家普及盆景文化。
线上线下,双轨并重育人才。在线上,园林园艺学院开设“非遗”云端课堂,整合并上线一批优质“非遗”学术教育资源,拓展“非遗”文化传播渠道,利用“抖音”短视频平台进行线上直播“非遗传统技艺——山水盆景制作与讲解”系列微课,增进大众对盆景技艺的鉴赏水平。“师生使用抖音短视频等直播形式,突破了空间的局限。”该学院党总支负责人说,直播让更多人了解盆景文化,推动“工匠精神”更好地弘扬传播。学校还联合扬州大学、江苏旅游职业学院等,面向学生开设线上《扬州园林赏析》等地域文化讲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国宝档案——扬州漆器》《天下玉,扬州工》等地方文化网络专题活动。根据学生参与度设置积分奖励,获取的积分可兑换线下实践活动参与机会和文创小礼品。
在线下,学校组建了以“非遗”传承为主题的学生社团和艺术创作团队,将“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紧密结合。鼓励学生活学活用专业知识技能,开发新颖别致的“非遗”文创产品,推动“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和活性转化;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二十大等主题举办师生盆景展、园艺作品展、儿童画创作展、服装设计展等,勉励学生化身“非遗”文化推广人,提升技艺技能,筑牢文化自信。艺术学院的“非遗”民间美术研究社、纺织服装学院的“织梦”社团等一批学生社团,秉承“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永葆生机”的初心,将地方戏曲、剪纸、绒花、刺绣、玉器、漆器等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引进课堂、融入生活。学校还积极开展“非遗”传承人进课堂、“非遗”演出进校园、建立“非遗”传承示范基地等,推进“非遗”进校园常态化、系统化。
三代匠心传技艺 打造服务社会生力军
“一件件插花作品,真是赏心悦目,美不胜收,这么多天还这么鲜艳,花艺作品的保鲜和维护真是了不起!”听到游客们的赞叹和肯定,在扬州世界园艺博览会插花花艺国际竞赛及作品展览中负责花艺作品维护的扬州职大园艺“护航”团队成员都很开心。扬州世园会期间,园林园艺学院受邀为插花花艺国际竞赛等项目提供技术服务工作。在花艺作品维护方面,团队除了制定花材常规保养技术方案,还针对不同花艺作品的主体花材采用不同的保鲜技术,“订制”保鲜液以延长花艺作品的瓶插寿命。据悉,这些保鲜液的配方是团队中几位博士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
辐射周边,职业技能放异彩。依托江苏省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学校积极开展具有非遗特色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技术、培训、优课、文化“四下乡”行动,多元化服务乡村振兴。针对园艺行业、艺术设计企业生产中技术难题进行技术攻关,在优质稻米和蔬菜种植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在扬泰地区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组织开展涉农小微企业、新型职业农民和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涉农专业大学生培训,近5年累计超万人;开设土壤健康与农业绿色发展等6门省级乡村振兴在线开放课程,开发多项省级农民培训教学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科学普及;通过名师带徒,传承运河文化和非遗技艺,培育新匠人的创新创业精神,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落地开花。
本网最新消息,近年来,扬州市职业大学始终秉承“文化育人”教育理念,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产教融合平台为依托,以“非遗”大师为引领,以“双师型”智库团队为师资依托,以网络“云”课堂为渠道,探索“非遗”文化育人机制,推动实现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成果转化和创新发展。
扬州市职业大学党委书记马顺圣介绍,学校将非遗技艺、传统文化、运河精神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符合行业标准和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育“非遗”文化的传承者和传统文化的弘扬者。
一颗初心系“非遗” 守护文化根脉巧传承
“扬派盆景是中国五大盆景流派之一,历史非常悠久,利用自然界的植物、石块等材料浓缩于盆钵之中,以小见大展现大自然的美好风光。”近日,学校园林园艺学院兼职教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扬派盆景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林凤书带领学生一起拍摄了视频。视频中,一提到扬派盆景的制作技艺,年近八旬的老先生就如数家珍般地为同学们一一介绍。那一丛丛看起来自由野性的枝叶,在林凤书手中却异常“乖巧”,形成一组组玲珑有趣、意味深远的盆景造型。
一枝一叶,小方寸有大天地。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中心环节,以强化理想信念与价值养成提升德育,以培养文化底蕴与高尚情操推进美育,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以德艺双馨的“非遗”大师为标杆,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在专业课堂、实训基地、大师工作室中苦练技艺,在各级各类大赛中磨炼水平。近五年,扬州职大学生获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7项,教师获省教学大赛一等奖7项,《盆景技艺》教材获得校活页式、工作手册式重点教材建设,《扬州年画艺术》获扬州市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一盆盆微缩的景观,凝练出的却是“大漠孤烟直”“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情,“采菊东篱下”“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画意。为了使盆景文化的内涵具体可感,园林园艺学院从盆景文化的历史、制作及养护等方面深入挖掘,凝练出“严谨专注、精益求精、锲而不舍、追求卓越”的盆景精神,将“非遗”文化与课程思政交叉融合,在对学生的日常技能指导中融入“盆景大师”“盆景故事”“盆景实践”,让学生充分浸润在盆景文化中,达到对盆景技艺耳濡目染、对盆景文化深切认同、对盆景精神自觉追寻的育人目标。
两辈红心谋发展 探索“非遗”育人新范式
“开设直播间的初衷是让‘非遗’融入时代、走出校园,以德行艺,以艺会友,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近日,园林园艺学院盆景专业教师杨凯波如往常一样,在自己的“抖音”直播间向网友们介绍。直播间里,他借助学校“职业教育活动周”子活动之一——“山水盆景的制作与欣赏”中小学职业体验契机,带领美琪小学的孩子们一起体验山水盆景中的“叠石”技艺,杨凯波老师则认真地进行现场讲解和指导,及时回答网友的提问,向大家普及盆景文化。
线上线下,双轨并重育人才。在线上,园林园艺学院开设“非遗”云端课堂,整合并上线一批优质“非遗”学术教育资源,拓展“非遗”文化传播渠道,利用“抖音”短视频平台进行线上直播“非遗传统技艺——山水盆景制作与讲解”系列微课,增进大众对盆景技艺的鉴赏水平。“师生使用抖音短视频等直播形式,突破了空间的局限。”该学院党总支负责人说,直播让更多人了解盆景文化,推动“工匠精神”更好地弘扬传播。学校还联合扬州大学、江苏旅游职业学院等,面向学生开设线上《扬州园林赏析》等地域文化讲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国宝档案——扬州漆器》《天下玉,扬州工》等地方文化网络专题活动。根据学生参与度设置积分奖励,获取的积分可兑换线下实践活动参与机会和文创小礼品。
在线下,学校组建了以“非遗”传承为主题的学生社团和艺术创作团队,将“文化育人”与“实践育人”紧密结合。鼓励学生活学活用专业知识技能,开发新颖别致的“非遗”文创产品,推动“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和活性转化;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二十大等主题举办师生盆景展、园艺作品展、儿童画创作展、服装设计展等,勉励学生化身“非遗”文化推广人,提升技艺技能,筑牢文化自信。艺术学院的“非遗”民间美术研究社、纺织服装学院的“织梦”社团等一批学生社团,秉承“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永葆生机”的初心,将地方戏曲、剪纸、绒花、刺绣、玉器、漆器等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引进课堂、融入生活。学校还积极开展“非遗”传承人进课堂、“非遗”演出进校园、建立“非遗”传承示范基地等,推进“非遗”进校园常态化、系统化。
三代匠心传技艺 打造服务社会生力军
“一件件插花作品,真是赏心悦目,美不胜收,这么多天还这么鲜艳,花艺作品的保鲜和维护真是了不起!”听到游客们的赞叹和肯定,在扬州世界园艺博览会插花花艺国际竞赛及作品展览中负责花艺作品维护的扬州职大园艺“护航”团队成员都很开心。扬州世园会期间,园林园艺学院受邀为插花花艺国际竞赛等项目提供技术服务工作。在花艺作品维护方面,团队除了制定花材常规保养技术方案,还针对不同花艺作品的主体花材采用不同的保鲜技术,“订制”保鲜液以延长花艺作品的瓶插寿命。据悉,这些保鲜液的配方是团队中几位博士科研成果的应用推广。
辐射周边,职业技能放异彩。依托江苏省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学校积极开展具有非遗特色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通过技术、培训、优课、文化“四下乡”行动,多元化服务乡村振兴。针对园艺行业、艺术设计企业生产中技术难题进行技术攻关,在优质稻米和蔬菜种植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在扬泰地区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组织开展涉农小微企业、新型职业农民和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涉农专业大学生培训,近5年累计超万人;开设土壤健康与农业绿色发展等6门省级乡村振兴在线开放课程,开发多项省级农民培训教学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科学普及;通过名师带徒,传承运河文化和非遗技艺,培育新匠人的创新创业精神,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落地开花。